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t-snail.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t-snail.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t-snail.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t-snail.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中国水利网站-新闻-基层水利-山东_硬件产品_开云体育app官方网站,kaiyun官网登录,kaiyun平台官网登录

中国水利网站-新闻-基层水利-山东

2024年10月17日 | 硬件产品

点击:1

  • 产品概述

  ) “十二五”以来,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大投入、大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厅党组加快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总体目标,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赶超式发展的新路子,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可喜成效。

  注重顶层设计 率先编制山东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年,省水利厅党组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的策略,从抓顶层设计入手,坚持“需求牵引、应用带动、建管并重”三个导向,突出“基础设施、重点业务应用和保障体系”三大建设,2011年10月《山东省“金水工程”(2011-2015)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省财政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省级水利信息化资金投入2.26亿。确立建设山东省水利数据中心“一个中心”、突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统和水利业务综合应用平台“两条主线”,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用“三个环节”的总体工作思路,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截至2015年9月,累计完成建设资金1.90亿元。目前,“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张图、一张表”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格局初步形成,水利现代化管理能力得到一定效果提升。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省级水利信息化系统。

  云计算水利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基于云计算虚拟化技术,构筑了水利业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山东水利三维地理信息平台、虚拟化平台,集成了现有水利基础软硬件环境和业务数据,实现了已有水利基础数据在出入口上的“一数一源”和资源共享,初步形成了山东水利私有云,在全国水利系统处于领头羊。目前已有数据存储容量约达44.3T,已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文、移民管理等十几个水利业务系统和多个部门提供了软硬件和数据资源服务,为决策支持提供了精准、高效的大数据服务,使服务器、存储等设备的利用率从10%提高到65%,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提升了信息利用深度。整个数据中心除了可为我厅信息化应用提供服务外,也可为17市水利局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软硬件服务和技术支撑。

  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规划建设了政务外网、业务内网和政务专网。依托政务外网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水行政部门的水利网站群系统,实现了厅机关、11个厅直属单位、12个地市和102个县(市、区)水行政主任单位门户网站的统一出口,统一管理,不仅实现了政务信息的资源共享,而且有效解决了基层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大大节约了建设和经营成本。利用运营商公共通信网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业务内网,主干带宽扩充至10M,实现省、市、县三级骨干网的互联互通,保障了视频会议、综合办公和业务信息的即时传输。政务专网按照省政府要求正在加强完善中。建设了相应的专用机房,总面积达450平方米,配备服务器、网络设备等200余台套。近年来我厅重要信息系统及门户网站未发生一起信息安全事故,连续三年被山东省信息协会评为“信息安全先进单位”。相继下发了《山东省市、县水利信息化系统技术方面的要求》、《山东水利地理信息平台管理规定》和《山东省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标准》等,为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由无序单打独斗逐步向有序标准统一的方向迈进打下良好基础。

  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在水利厅与国土厅遥感中心之间自建了一套千兆专用网,利用国土厅二调三维影像,加载水利大普查、水资源、水文、农水等已有的历史和实时数据,结合水利专题业务,划分了38个专题图层,加载了212万条水系、水利工程基础数据,制作了37座大型水库和38个10万立方米规模以上供水工程的三维实景模型,实现水利工程现有数据的地图展示,具有雨情、水情、墒情、取水户、水质等实时监测数据及区域、河流、功能区等的综合查询和展示分析预警功能。基于统一整合数据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和各业务应用系统,构建了水利综合服务平台,将电子政务、防汛抗旱、水资源、农水、水文、水保、水网、移民等八大业务应用系统统一整合在一起,以统一的内网、外网两大门户为载体,以电子地图、数字表格、信息文档等形式,为水利管理、综合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集成、应用展示、视频会商、指挥调度等前段交互式应用服务,为领导决策和行政管理提供最有效、最实用的信息服务。目前,全厅所有工作人员都可通过统一认证中心单点登录,根据权限办公,随时查阅各种需要的信息。

  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面展开。目前,已建成覆盖业务内网的水利云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厅机关和各市县水利部门、直属事业单位之间网上流程无纸化综合办公。网上审批系统实现了现有11个大项14个小项审批事项的网上上报、办理与答复;水利行政执法系统实现了对全省约5000水利执法人员的统一管理。正在进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山洪灾害防治、洪水风险图等系统建设。已完成济南、青岛、烟台、日照、潍坊、东营、威海、莱芜、滨州等9个市水文局机房和会商室升级改造,为全省20个水文站站点的雨量观测场及水位计做维修改造,为全省140个县(区、市)各配备旱情统计设备,为各地市防办购置险情采集系统及采集设备;开发水情信息接收及汇聚系统、抗旱业务应用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等系统软件。山洪灾害防治系统在全省56个项目县开展了以水雨情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洪水风险图项目编制了恩县洼、南四湖湖东蓄滞洪区,梁洙片、梁泗片、洙万片、泗河南片、东鱼河北片、东鱼河南片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图,济南、青岛市城区和大汶河、小清河洪水风险图,建设风险图管理平台。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以重要取用水户、重要水功能区作为主要监测对象,以国家级水资源监控基本点(站)的在线监测与传输和山东省监控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共建设管道型取用水监测点1151个、明渠型取用水监测点29个;重要水功能区监测体系部分共建设水资自动监测站7个、水环境监测中心省中心1处、市分中心13处;省级水资源信息管理平台1处;完成省级中心实验室的巡测设备和实验室设备的升级改造;15个省级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和巡测设备的更新改造;实现省内的国家级、省级水资源监控基本点(站)和重要地表水源地的在线监测、数据自动传输,提高在线监测能力,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农村水利管理系统:包括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大型灌区管理、中型灌区管理、小型农田水利、服务体系管理等几部分,已经建成较为完整的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库,初步搭建起全省饮水安全地理信息平台,饮水安全信息化试点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部分县区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信息化管理、精准化运行”。水文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水土保持等进行监测,建立全省水文水资源业务应用及发布系统,为我省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提供及时、翔实的数据资料。目前,已实现了1886个雨量站、210个水位站、150个水文站、7个水质监测站、6个蒸发、210个墒情、135个视频等站点信息的实时在线采集。开发了中小河流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完成了洪水预报、水情查询、预警服务、水土保持、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水利移民管理系统:主要为提高水利移民安置和扶持工作的管理上的水准,包括移民后期扶持管理、移民安置管理和移民综合事务管理等功能。目前已经实现了全省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移民村庄、信访等基本资料信息的整理及维护功能。水网工程管理系统,着眼于实现对水利工程基础信息、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运行管理和全程监督的一体化管理。已完成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公开系统,对全省水利建设市场主体、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的公开透明和诚信监管,其中水利施工、监理、招标代理和质量检验单位四类主体已全部建立了网上信用档案,并应用到了招投标工作中。水土保持管理系统依照国家统一规划,近期即将启动。

  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更完善,管理上的水准再上台阶。积极构筑信息安全的防范体系,扎实推进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网络安全管理上的水准有效提升。近年来我厅重要信息系统及门户网站未发生一起信息安全事故,连续三年被山东省信息协会评为“信息安全先进单位”。编制了省级水利数据中心相关专业规范、规定8篇;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9项;依托水利部以及国内相关行业的已有标准规范,相继下发了《山东省市、县水利信息化系统技术方面的要求》、《山东水利地理信息平台管理规定》和《山东省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标准》等,为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由无序单打独斗逐步向有序标准统一的方向迈进打下了良好基础。